当前位置:天海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大学生读城南旧事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3-22 00:20:2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学生读城南旧事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读后感1000字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生读城南旧事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读后感1000字

大学生读《城南旧事》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大学生读《城南旧事》有感1000字

作者姓名:邹宇星

暑假闲暇时一本一本读于心头的书,只有《城南旧事》,带给我冲击心灵的震撼,让我体验到文字的魅力,文字给人心灵的洗涤。

此后至今,《城南旧事》成了我最爱的一本书,无可厚非。我很倾佩林海音在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的年纪用跃动的文字,孩子的视角还原出老北京的生活。经历了世俗的成长,她的年纪也见证了中国成长之路,但最让她怀念的是——像她乳娘一样的北平,这才是她创作此书的原因吧。

杜甫的语言通俗易懂却饱含爱国之情,林海音也是如此,用孩子一般的比喻写场景,以至于我好像就坐在小英子的床边,看着宋妈用鸡毛掸子打扫卫生,像精灵般舞动的灰尘,竟让我也不由自主地在鼻前挥挥手。我也好多次在脑海中构想那个总是开一扇门,关一扇门的惠安馆,在院子里玩耍的小英子,那个偷东西为弟弟筹学费的那个男子,那时候的小英子经常穿着厚重的棉袄看着骆驼悠悠地吃草,或者和妞妞一起分享好吃的好玩的……

在书中我看到了小英子的成长,从没上学堂在家描红到轮到同学们给他们毕业生唱送别之歌,她明白了爸爸的夹竹桃落了,她也不在是小孩子了。岁月让她快快长大,帮父母撑起这个家。胡同里没人愿意步入惠安馆,大人们世俗眼光只知道那里有个傻子,别去。唯有单纯的孩子像小英子,妞妞成了惠安馆的常客。再将此段回忆拉回现实中,人们何尝不想让孩子远离小区门口的疯子,可是事实上,秀贞并没有伤害英子,英子眼中的秀贞也只是想念她的小桂子而已。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傻子”眼中的世界。

在高考这个制度下,越是底层的人越需要更多的努力,因为他们缺乏好的资源。但好在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像书中偷东西的男子了。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中国,部分地区已经是12 年义务教育。那个男子的弟弟生活在一个不辜的年代,相比之下,我们就很幸运。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也也能更好地在学堂里汲取知识的精髓,何其幸之。

很喜欢这本书带给我们回归童真的感觉,朴实的笔墨也带着我们畅游在她的童年之中。这也使我不禁想起属于我自己的回忆。晴空·打谷场·爷爷。说着”爷爷,这黄豆粒陷在泥土里了,我也把它抠出来”“没事的,明早,它自己就出来了”“哦,这么神奇”说完,我就安心地躺在装满黄豆的麻袋上。小时候的夜晚,还有很多小星星,像小孩子明亮的大眼睛在空中眨呀眨。小时候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我穿的像小英子一般厚,学着爷爷的样子,靠在高高的谷堆旁,晒着暖暖的太阳,听着收音机。年幼的我傻得可爱,一直以为收音机里有各式各样的人。

《城南旧事》中我也看到种种离别,同学们毕业后会分道扬镳,有些很好的朋友们也会纷纷离去。这也让我想到龙应台《目送》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有时候走的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我们会在分离中慢慢读懂人生,学会成长。

三屯庄读后感(一)

戈壁侠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三屯庄》这本书,一下子特别怀念故乡。于是,提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作为游子,我们能带给故乡点什么?谨以此向作者致敬。

作者谢耀德先生是咱独山子人,谈不上熟悉,但时不时还可以见面寒暄一二。以前他的书读过一册,写的是关于古代十大诗人的,很棒。这书是文人雅士各种传说、轶事的大集合,读来爽快,增长知识,所以至今仍留存于书架。

这本《三屯庄》,50多万字,的确有点厚。

一向我对厚卷都有种畏惧感,担心自己读不完,辜负了作者的心力。所以每每拿到厚卷时,我都会大致翻阅一下,一般不会为封面上名家推荐、题签之类所动,主要是看其装帧、行文、文风或者个别小段落,以此来确定是否要读,是详读还是略读。

谢耀德先生的这本《三屯庄》说的是一个以其故乡木垒为背景的故事。作为非本地人,无法考证那里的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以及波折跌宕中到底有多少原型类的东西。既然是小说,也大可不必计较。不过我想,不可能全然虚构,一鳞半爪的传说和史实之类是该有的。否则,把一个过于虚构的故事生硬地搭架在故乡的头上,一般于情感是不忍的。能把厚厚的《三屯庄》几乎一口气读完,都得益于此书的故事。至于是如何的引人情节,不必赘述,观者自知,不观者仅仅凭借这里的只言片语也不能详得,索性一句不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那里或婉约,或豪放,或富庶,或贫瘠……都埋了我们太多的思绪。不过我们有多少人用思想挖掘过藏在故乡灵魂深处的故事呢?即便有,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把挖掘来的故事化为有意义的文字表达呢?相信不会太多。

故乡是美的,其实每个故乡又有她原本的神秘,越是年岁久远越是有许多口传的离奇。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特别的情愫,我们脑海里的自己家的房子、院落,周围的山、树,乡亲、邻里,到处都牵挂着我们的记忆和思索。谢耀德先生恰恰用文字构造的故事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尊敬。

没和谢耀德先生交流过,甚至酣畅淋漓地看罢后,也没有给谢耀德先生发一个短信。

不知谢耀德先生用多久码完这本关于故乡的文字,不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耗费了不少心血。甚至有时候,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谢耀德先生在电脑上挥汗如雨、挑灯夜战的样子。

成就一本书,很难,绝对不是光靠文笔好、想象力强就能做到的。要知道历史、民俗,更需要了解医药、武术、农事、曲艺、刺绣等等各种知识,否则文字难免浮在空中,不着地,那样的文字一定没啥生命力。谢耀德先生这本小说,以新疆木垒为背景,构思精巧,故事丰满,有历史的沧桑感,看来个人积累的确不是一点。

自古墙内开花墙外香。谢耀德可能为外地读者所仰慕,前两天还得知他受邀回母校演讲的消息,但在独山子尤其是周围人看来,他仍是一个平常的上班族,相貌行举寻常。这也正应了那句,独山子虽小,但藏龙卧虎。

虽然未和谢耀德先生聊过读此书的感受,但对此书还是有确定评价的,那就是六个字:黄绢幼妇外孙。这个评价与曹操和杨修观曹娥碑的典故有关,在此不释,想了解的,自己寻解吧。

来新疆几十年了,许多地方尚未造访。不过,因为此书,木垒似乎让我有了前往的欲望。作此感想的,可能不止我一人。这或许是此书的另一种效用,也是谢耀德作为游子为故乡作的一种贡献吧。

三屯庄读后感(二)

一轴西部风情画卷

李婷

我虽从事数学教育,却偏爱文字,喜欢读书,通过文字领略各地风情、时代变迁。读谢耀德老师的长篇小说《三屯庄》(原名《西部边魂》)很是喜欢,加上他是家乡人,写的是本土历史变迁,读来更加亲切自然。

谢耀德老师生于60年代末,80年代末离开木垒到东北上大学,毕业后在独山子工作,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写作,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著有《酥油灯》《荒原之恋》等7部。拜读他的作品如品一壶老酒,浓烈而酣畅,又似喝一杯清茶,余香漫漫,回味无穷。

品读《三屯庄》时,我总是读一阵停一阵,书中的情境需要闭目遥想,那些遥远的画面才能徐徐展开,慢慢体会,真是回味无穷!想着要是能听听作者本人的讲解,那真是三生有

幸了!在此期间我真的有幸和谢老师取得了联系,并且还和谢老师通了电话,谢老师非常热心的为我做了讲解,希望我把读后的感觉和建议反馈给他。我非常高兴,真想好好写一篇文字,可是真要下笔才发觉自己的局限,尽管心中万语千言却无法表达。可又放不下对《三屯庄》的喜爱,我又认真地读了一遍。

《三屯庄》的故事围绕民国时期东城的三个大户周、谷、尤三家的兴衰巨变展开的,小说从同大个子的婆姨生了九个丫头开篇,叙述了这里生活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乡土风情。作者以新疆百年历史的动荡为大背景,讲述小人物的命运。

本来出生名门,身怀绝技,家道没落的同大个子不得已流落异域,本想在东城古镇安分守己踏踏实实过日子,却偏偏身逢乱世,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间都不得安宁,最终还是没有躲过劫难,因枪伤未愈抱憾离世。

同大个子的大女儿同桂云,在作者的笔下是个充满正能量的女子,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周家大少爷周青峰的引导和鼓励下,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民主救亡抗日救国的道路,从她的身上,让我看到了无论在哪个年代,只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不屈不饶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忠诚善良的品格的人,都是值得让人敬佩的。

算命先生红麻子,虽是个道士,却始终相信“富贵在天、谋事在人”的道理,他对事对人看破不说破的原则让人肃然起敬,这“职业道德”也可让他修道“成仙”了。

不识字但擅长说书的杨大嘴是这个村庄的“宣传员”,可以说他也是这个村庄和外界政治思想的一个连接,虽然其中有很多事情他也说不清,但在那个年代,又有谁说的清呢?

还有那被命运捉弄的水红袖,虽身份低微,却也努力生活。被旧思想束缚又无能反抗的金巧巧、殷素素,虽在外人眼里享受着荣华富贵,实质却命运悲苦,在封建家庭的浊流中渐行渐远,最终命送黄泉或孤独终老。

未曾谋面的周家大老爷,长年卧病在床,奄奄一息,就像将要被推翻的旧时代,再好的风水也没能扛住周家的衰败……

周家大少爷周青峰,虽出生在地主之家,却能够走出腐朽的屯庄,投身革命,不幸英勇就义,可歌可泣。

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都由自己的性格和身边的人影响着,述说着不同的命运和生活。

谢老师在此书中讲述的这晚清民国时期新疆木垒东城的百年沧桑,它似一轴西部风情的画卷,漫漫向我们展开了家乡的历史变迁。这里记录着周、谷、尤三家的兴亡成败和新疆各种势力的你争我斗;这里回忆着一个家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个国家的血脉信仰;这里叙述着古老的村庄人民朴实的生活和华夏儿女铿锵前行的步伐;这里歌颂着最后的乡约抗粮救民的壮举,还有为新疆和平解放英勇就义的志士仁人的那种浩荡。

《三屯庄》里藏着木垒曾经的秘密和辉煌。它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山城昔日的繁荣,更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木垒乃至新疆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木垒这座小城是寂静的。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都过着这种与世无争、优哉游哉、慢悠悠的生活。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生活在这里是颓废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追求。()读了《三屯庄》,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为生活在这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现在正是初春,山城木垒还很冷,但天却狠狠地蓝着。我想,木垒河的雪也快要化了吧?仿佛听到那很久很久以前就流淌着的河水叮咚低吟。咬牙沟的杏花要开了吗?异乡的游子都想回家了吧,木垒等着你。

《三屯庄》里,有老一辈人儿时的回忆,有木垒人繁衍生息的气息,更有屯里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日子。我们现在享受的正是祖辈用他们血的教训换来的天日。更得感谢作者用生动的文字讲述了家乡的历史变迁,让我们有幸了解和品味。

那遥远的商队络绎,还叮当着驼铃声,你是不是只把那屯庄当成了驿站,可曾遥想过他昔日的繁荣?岁月沧桑留下的旧痕,残垣夕阳便是我对家乡最深的眷恋。

不经意间,所有要说的话只想呢喃成一首小诗:

三屯庄里述边魂,

胡杨林中听风萧。

悠悠冉冉似牧歌,

缥缥缈缈如梦幻。

李婷,木垒县小学教师,文学爱好者,偶有作品发表。

三屯庄读后感(三)

一部荡气回肠的长篇小说

芦永丽

九月的一天,我去新华书店小逛,老远就看见书店门口上方挂着一条红色横幅:“祝贺本土作家谢耀德《三屯庄》出版”。谢老师正埋头在门口给读者签名。

谢老师是我仰慕已久的本土作家。我赶紧进入店里,拿起一本《三屯庄》请他签名,谢老师的字体遒劲有力,潇洒飘逸。我本想请教几个问题,亲耳聆听教诲,无奈读者太多,只好怏怏离去。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谢老师的历史文化随笔《不朽的诗魂》,让喜欢古典诗词的我爱不释手,一读再读。作者通过屈原、曹植、陶渊明等十位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用或平实或激情的笔调梳理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尤其是序言中开篇第一句话:“一个时代需要一种伟大的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灵魂”,深深打动了我,从此“谢耀德”三个字深深地刻在了心中。

《三屯庄》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为我们展现了民国初年至和平解放这一时期的新疆历史,通过晚清民国甘陕移民故事,借助周、谷、尤三大屯庄,从个人、家族纠葛等历史细节入手,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历史人文图景。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家谱秘密传奇,情节环环相扣,命运跌宕起伏,一部悲凉壮阔的西疆风情画卷,读来大呼过瘾,欲罢不能。

《三屯庄》更是一部民国新疆志书,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对新疆的近代历史并不清楚,更谈不上了解,读完这本书,我对新疆那段特定历史有了深刻体味,清楚了新疆枭雄杨增新独掌新疆十七年期间对新疆的贡献和执政特色;伊犁、塔城、阿勒泰归入新疆的历史背景;新疆“三王”(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独裁统治时期新疆的发展变迁;马仲英三进新疆;新疆上层的勾心斗角、政权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台;蒋介石政府对新疆的掌控和计策;陈谭秋、毛泽民、杜重远等无数共产党人为新疆做出的贡献;新疆反帝会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新疆解放前夕,历史的风口浪尖之际,陶峙岳将军放弃“东进“,做出“守边’历史抉择的背后艰险;乌斯满之流对新疆的分裂。通过此书,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民国新疆历史,更加明白新疆的稳定和平来之不易。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打开书本,“口里(内地)”、“麻缠(麻烦)”、“落窝(孵蛋)”“塌头(没用)”等土的掉渣的新疆方言随处可见,让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我亲切无比,乡村俚语中的“四欢”:空中的旗,浪中的鱼,十七八的姑娘,青草上的驴。“四辣”:青罗卜,独头蒜,抬头婆娘,低头汉,形象又生动,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还有那首《倒霉歌》:骑猫去,套了蹬;

喝凉水,把牙嘣;

睡炕上,把洼滚;

坐车里,鞋磨通;

打咳嗽,把腰拧;

蚊子叫,耳震聋。

荒诞夸张,令人捧腹,细细品觉,却生活味十足,作者在阅读史料、了解民俗方面一定

下了不少功夫。

借助本书,又让读者了解了本土婚丧嫁娶、种植耕作、祭祀崇拜、配冥婚等民间习俗,谢老师是新疆本土作家,又是民国时期甘肃移民的后代,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结合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这部乡土文学力作。

目前仅拜读过谢老师的《不朽的诗魂》和《三屯庄》两本书,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可是有一点相同:一拿起读来,就不忍放下,想一气读完,才觉酣畅淋漓,这与谢耀德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写作驾驭能力分不开的。各界对谢老师的《荒原之恋》评价甚高,一直未曾拜读,希望能早日与此书相会。

读《目送》有感1000字

读过《目送》之后,心中颇有感触,书中那些场景虽然平常,但是发人深省,仔细品读,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还记得我爷爷的葬礼。在山东,葬礼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序,那几天里,我记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礼,整个人都快累散架了,脑子也懵了。最后一道程序——入殓。跟我爷爷处于同一辈分的几个老人用棉被将灵床上的遗体包起来、封口、抬出灵堂。封口之前,我最后一次看到了我爷爷那张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脸,接着,就没有了然后。

丧葬队伍进行完入殓之后的跪拜后,灵车载着遗体走了,我站在那条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遗像,看看还没有走远的灵车,不知道干什么。之前,我见过葬礼上年幼的孩子哭着追赶已经走远的灵车,或者不停的哭闹,我觉得没必要,因为那时的我已经成年,不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了。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灵车一点点走远,最后消失在拐角处,在回灵堂的路上,我每走几步就看看遗像,心里很沉重,我问我哥:”下次我回来的时候,我该去找谁?”

我哥沉默不语,他比我大两岁,他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他比我更难受。

身处其中的时候,我是无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读过《目送》之后,我发现没有什么语言能像《目送》那样更能描述我当时的心情。龙应台看着她父亲的遗体火化,我看着我爷爷的遗体入殓,由灵车载着走远,我们都作为亲历者记住了最后一次目送。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场景,儿子飞利浦指责母亲不稳重,像个不懂事儿的小孩!我认为这样很不对,碰到这种问题,应该理性的解决。

我懂事的年纪比大多数人要早,在初中毕业之前,学校里请到了一位心智训练师,他给我们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我的所作所为,也是从那时起,我改掉了诸多坏习惯。我几乎没有和我的爸妈发过脾气,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更多的时候,我愿意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和他们的说话。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我们把脾气好的一面留给了陌生人,把脾气坏的一面留给了最亲最近的人。那些最亲最近的人,我向你们道歉。我不想把我坏脾气的一面留给任何人。前段时间,我和爸妈去山东博物馆,我爸是一个很喜欢历史和文物的人,进馆之后,爸爸很兴奋,一路上没少指指点点,在公共场合,我觉得这样很尴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温和的将我爸伸出去准备指点的手拉下来,一边笑着一边小声说:”爸,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你指指点点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见得正确啊。”我爸笑笑,没有失望,不会尴尬。

我认为,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不是件难事,还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龙应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进入大学之后,我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又觉得很欣慰。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这样的日子,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必不可少。我记得,高中时期,我的班主任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向我们灌输一个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毕竟最终还得靠自己解决问题。我从来没有忘记他说过的话。如今,初入大学时的那种不适应渐渐消失,我处理事情的逻辑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对要处理的问题,我觉得

心态更重要,首先要愿意去接受,有勇气去处理,然后用实际的行动去解决问题,就算很难很累,对有勇气面对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有意义的事情不会轻松,值得去的地方没有捷径,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我们的结果,自己选择的道路跪着也要走完。

建苑风杂志社

读书交流会

王国梁

《水浒传》读后有感

《水浒传》是一篇很义气的小说,看的让人忍不住也想找几个可以两肋插刀的兄弟,现在来看看这些读者眼中的《水浒传》吧!

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读后感) 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

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推荐访问:《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 旧事 城南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