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认知行为现状及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调查

时间:2022-03-28 09:47: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调查母乳喂养认知行为现状及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378例孕产妇进行产前母乳喂养认知、产后喂养行为调查及母乳喂养认知和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产前母乳喂养认知调查中,孕妇母乳喂养知识整体认知不足,其中按需哺乳、挤乳及母乳保存、母乳喂养充足指标的认知最为欠缺。产后纯母乳喂养组和非纯母乳喂养组当前乳汁量、哺乳后婴儿反应、每日哺乳次数、每次哺乳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文化程度是母乳喂养认知的危险因素,产次是母乳喂养认知的保护因素(P <0.05),胎数、家庭收入是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产次、社会支持是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孕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不足,母乳喂养认知行为及纯母乳喂养受到文化程度、生育史、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应加强孕妇科学喂养知识宣传和普及,改善母乳喂养认知和行为。

[关键词] 母乳喂养;认知行为;喂养方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055-04

母乳喂养是人类繁衍的本能,但受到人工乳制品宣传概念和营销手段、亲子观念的改变、产妇对身材维持的愿望增加及社会支持力度减少等诸多因素影响,纯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而代以混合喂养或纯人工喂养[1],但人工乳制品仍无法取代母乳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对婴儿体质及长期健康造成不利影响[2]。目前,社会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有重新认识,并给予较大关注,通过加大力度宣传母乳喂养优越性而提高产妇及家庭对科学喂养知识的认知程度。本研究对378例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认知调查,对比纯母乳喂养和非纯母乳喂养产妇行为,分析影响产妇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母乳喂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2011年3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待产并进行生产的孕产妇378例,年龄22~41岁,平均(26.24±3.15)岁,初产妇232例,经产妇146例,单胎妊娠279例,双胎妊娠99例,足月妊娠315例,早产63例。自然分娩246例,剖宫产132例。产前调查孕周33~38周,平均(35.28±1.25)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初中194例,中专或高中75例,大专以上61例。在职291例,失业87例。依据产后首次复查时母乳喂养状况,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非纯母乳喂养组(包括混合喂养和纯人工喂养)。

1.2调查方法

产前采用沈莉萍[3]编制的孕妇母乳喂养认知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初乳认知、母乳喂养优势、早吸吮好处、按需哺乳、正确哺乳姿势、促乳汁分泌方式、挤乳及母乳保存、乳房胀痛预防、母乳喂养充足指标、婴儿大便判断等10个项目,每项分为完全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以2~0分表示,总分范围0~20分,总分<10分为认知水平低,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76。产后首次复查采用社会支持量表[4]调查产妇社会支持度,共10个项目,得分越高社会支持度越好,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78。依据卫生部编制的母乳喂养培训教材[5]中的产妇母乳喂养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首次哺乳时间、当前乳汁量、涨奶、哺乳后婴儿反应、每日哺乳次数、哺乳间隔时间、每次哺乳时间等7个项目,采用自制资料收集表,收集产妇年龄、文化程度、产次、胎数、职业、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家庭收入等因素。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收集由专人负责,采用双人双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唯一性检查和核对检查,导入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向后逐步删除法,入选和剔除检验水准α分别为0.05和0.01。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前母乳喂养认知情况

产前母乳喂养认知调查中,孕妇对初乳认知、母乳喂养优势、早吸吮好处、按需哺乳、正确哺乳姿势、促乳汁分泌方式、挤乳及母乳保存、乳房胀痛预防、母乳喂养充足指标、婴儿大便判断整体认知不足,均未超过35%,其中按需哺乳、挤乳及母乳保存、母乳喂养充足指标的认知最为欠缺,完全了解不足20%,挤乳及母乳保存、母乳喂养充足指标及婴儿大便判断的不了解超过50%,见表1。

表1 产前孕妇母乳喂养认知调查量表评价分布情况[n(%)]

2.2纯母乳喂养组和非纯母乳喂养组产后喂养行为比较

产后纯母乳喂养组和非纯母乳喂养组当前乳汁量、哺乳后婴儿反应、每日哺乳次数、每次哺乳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产妇乳汁量充足、哺乳后婴儿少哭闹、每日哺乳次数多、每次哺乳时间较短,见表2。

表2 纯母乳喂养组和非纯母乳喂养组产后喂养行为比较[n(%)]

2.3母乳喂养认知及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

分别以认知情况、首次复查时纯母乳喂养为因变量赋值:①因变量认知好=0,认知不足=1,自变量年龄<30岁=1,≥30岁=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中专或高中=2,初中=3,小学及以下=4;产次1次=1,2次=2,3次=3,以此类推;在职=1,失职=2;自然分娩=1,剖宫产=2;家庭收入<2000元/月=1,(2000~5000)元/月=2,>5000元/月=3;②因变量纯母乳喂养=0,非纯母乳喂养=1,自变量年龄<30岁=1,≥30岁=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中专或高中=2,初中=3,小学及以下=4;农村=0,城镇=1;产次1次=1,2次=2,3次=3,以此类推;胎数1胎=1,双胎=2;在职=1,失职=2;自然分娩=1,剖宫产=2;新生儿女性=1,男性=2;母乳喂养认知水平好=1,认知水平低=2;社会支持>40分=1,社会支持得分20~40分=2,社会支持得分<20分=3;家庭收入<2000元/月=1,(2000~5000)元/月=2,>5000元/月=3。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逐步删除法,文化程度是母乳喂养认知的危险因素(P<0.05),产次是母乳喂养认知的保护因素(P<0.05),文化程度低的孕妇母乳喂养认知较低,多次生育孕妇母乳喂养认知较高。胎数、家庭收入是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P<0.05),产次、社会支持是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P<0.05),胎数多、家庭收入高产妇更少选择纯母乳喂养,多次生育、社会支持好产妇更多选择纯母乳喂养,见表3、4。

表3 母乳喂养认知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注:因变量认知好=0,认知不足=1

表4 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注:因变量纯母乳喂养=0,非纯母乳喂养=1

3讨论

认知程度是支配行为的重要因素,认知缺乏必然导致行为缺失,故对母乳喂养行为的调查必须了解产前孕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认知情况。孕妇往往受到家庭高度重视,亲属中的女性长辈可能会给予一定程度妊娠期及哺乳期的信息支持,网络、电视等媒体也是重要的信息支持途径,但随着社会医疗发展,优生优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喂养知识的需求量巨大,但受限于多种因素,孕妇在产前可能无法获取足够有效的知识[6]。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所调查的10项哺乳期健康知识的认知率均未超过35%,而综合认知率则更少,常见的初乳认知、正确哺乳姿势、促乳汁分泌方式有超过30%的完全了解率,余大部分为部分了解,说明此类知识孕妇在产前通过各类途径有所涉猎,但知识系统存在明显的不完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仅13.76%的孕妇对初乳知识不了解,大部分孕妇能较正确认知初乳对婴儿生长的意义。母乳喂养优势、早吸吮好处、乳房胀痛预防、婴儿大便判断等与哺乳技能有关的知识认知程度表现为完全了解率低但部分了解率较高,说明孕妇对此类知识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涉及专业技能知识可能无法在无培训的情况下全面掌握[7],表明产前哺乳知识培训的必要性。按需哺乳、挤乳及母乳保存、母乳喂养充足指标等主要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数据基础上的喂养知识的认知率最低,孕妇不仅获取知识有难度,掌握知识的难度更大,而此类知识却是能否做到科学喂养的关键,根据婴儿需要进行哺乳和母乳喂养充足指标,需要产妇能掌握婴儿生长发育规律相关知识[8];正确的挤乳手法及剩余乳汁的储存需要专业人员协助并给予培训,而单纯亲属的帮助并不能保证操作的正确性,甚至可能加剧并发症的发生[9]。以上10项哺乳期健康知识呈现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根据本次调查的分层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措施,而产前哺乳知识培训及干预需求迫切,应切实加以推行。

纯母乳喂养产妇和非纯母乳喂养产妇的喂养行为的差异即是不同喂养的效果体现也是母乳喂养维持推动因素的体现。本研究结果显示,首次哺乳时间、出现涨奶、哺乳间隔时间两组并无显著差异,但纯母乳喂养产妇乳汁量充足、哺乳后婴儿少哭闹、每日哺乳次数多、每次哺乳时间较短。乳汁量不足可能是增加人工喂养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哺乳刺激减弱而减少泌乳量;哺乳后婴儿的表现可能反应了喂养适度或适口与否,母乳喂养表现更为优越,而婴儿哭闹不止也可能成为不能坚持母乳喂养的原因,缺乏母乳喂养过程中亲子亲密的接触使婴儿情绪无法得到满足可能是哭闹的原因之一[10];母乳喂养能更好地完善吮吸刺激和泌乳的机制,从而在生物反馈机制上完成对婴儿需求的满足[11],每次适量喂养,适度增加哺乳次数,则使哺乳效率提高而减少哺乳时间。母体和婴儿在哺乳过程中存在密切的生理机制联系,并增进母婴感情交流,使哺乳过程更适合婴儿,也是科学喂养的体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孕妇母乳喂养知识认知程度越高,这体现在对科学喂养知识的渴求度更高,更积极践行优生优育,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更强烈;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可以自如利用各种新媒体方式获得知识,更愿意参加专业的妊娠期及哺乳期培训班学习[12]。有过成功生育经验的经产妇随着产次增加其母乳喂养知识认知程度增加,成功的经验和每次生育新获得的知识积累是经产妇认知提高的重要方式,但在政策和提倡低生育的前提下,仅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产妇有多次生育经历,故其影响力不具有普遍意义。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中,胎数、家庭收入是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产次、社会支持是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多胎不仅增加照顾时的劳动强度,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而家庭收入高则并不会增加母乳喂养行为,反而由于经济能力充足更易受到人工乳制品宣传的影响,而部分职业女性生育后可能选择放弃纯母乳喂养返回工作岗位[13,14]。产次增加了母乳喂养的认知,因而促进母乳喂养的行为,而配偶、父母、亲戚、朋友及工作单位的鼓励、协助和支持则是产妇持续纯母乳喂养信心的重要推动力,不仅是心理支持,在日常生活照料过程中的关怀和帮助,减轻产妇负担,能让产妇更专注于婴儿的科学喂养。

[参考文献]

[1] 刘立新,刘胜全,张琳琳. 社区产后访视对6个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3):333-335.

[2] 李盛强,刘巧玉,田慧. 早产儿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13,34(4):722-723.

[3] 王建敏,李能,谢胜男. 中国10省区农村2岁以下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7):682-685.

[4] 肖红,龚良晨,罗美华. 健康教育对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认知行为的评价[J]. 中国妇幼保健,2011, 26(24):3778-377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妇幼卫生司. 母乳喂养培训教材[M]. 北京:北京市新闻出版局,1992:2-3.

[6] 张悦,王惠珊,姚礼明. 医院孕期健康宣教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56-58.

[7] 刘玉芹,赵洋,刘苗苗. 母乳喂养与被动吸烟对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交互作用[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6):523-528.

[8] 沈莉萍. 产妇母乳喂养认知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 上海护理,2008,8(3):39-41.

[9] 何春. 婴儿睡眠障碍与其喂养情况的关系[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3,9(2):190-192.

[10] 中国母乳喂养婴儿生长速率监测研究组. 中国六省经济较好地区城乡母乳喂养婴儿体格发育纵向比较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2012,50(7):484-492.

[11] 王连英.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8(4):412-413.

[12] 赵艳秋,孙美农. 孕妇对母乳喂养认知情况的调查[J]. 中国病案,2012,13(7):72-74.

[13] 付肖冰,廉洁,施萍. 社区0~36月龄儿童家长对儿童健康管理知识知晓情况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34(7):519-521.

[14] 于海静,罗阳,刘兵国. 内外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43-44.

(收稿日期:2013-09-22)

推荐访问:母乳喂养 认知 现状及 因素 调查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