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05-27 14:3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知识是无限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真正的教育是教授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法的改革,而教法的本质是学法,即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    创新能力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9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改变教学方式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其含义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就是被动地听记背。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师将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与主宰,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导师,会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教师是倾听者、合作者、帮辅者、提升者,主要承担着纠错答疑解惑的责任,会运用点拨式、点评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学习。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一些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一些心得和收获,在此与同仁们交流。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过去上课,往往是教师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而现在新课程的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我大胆地把一篇课文教给学生来预设问题。如上《那树》一课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一标题产生了哪些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1.那是棵什么树?

2.那棵树在哪?

3.那棵树怎么了?

4.作者为什么写那棵树?

这些问题的提出就表明学生已进入到了一个思考的境地,而这些问题又是他们自己提出的,所以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有了针对性,有了探寻答案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

二、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的一大特点是人文情感与价值观的体悟,这不是靠说教的,它需要学生自己进入文本,与文中的人物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要将学生引入文中某种情境,如在上《阿长与山海经》时,文中略写了阿长为迅哥儿买《山海经》一段情境,我引导学生想象那一情境,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将其演绎出来。有一组学生演了阿长不知其书名,走了几家书店后比画此书情境;有一组学生演绎了阿长拿出自己辛苦攒的钱时的动作;还有一组演绎了阿长买到书后捧着书的反应。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编演活动中,其他学生轻松观看后为精彩者叫好,为不当者指出不足,在评点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悟到了阿长对迅哥儿那深深的关爱之情。

在上《愚公移山》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我设计开展了一场辩论:愚公愚不愚?学生为此进行了激烈辩论,许多思想火花在辩论中产生,而且为了理由充分,大家还纷纷查找资料,引经据典,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地认识到了愚公的开拓精神,得出愚公不愚的认识;也有学生思考到愚公这种方式不可取,并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现实生活,得到了许多启迪。

这些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平台,并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情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它能让学生把自主查阅的资源与其他人共享,从而形成学习的合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我曾经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对联”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学习活动是“对联知识知多少”,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知识竞赛;第二个学习活动是“佳联巧对共欣赏”,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根据对联的特点与作用我把学生分成六组,即新春对联、时令对联、行业对联、趣味对联、名人名胜对联、杂感励志对联。每组各承担一类对联的收集、整理、品析、交流、展示工作。第三个活动则是“牛刀小试展风采”,目的是检测学生运用对联知识的成果。其中,第二个学习活动就是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个学习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自己设计活动程序,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自己确定展示的内容与形式,自己写讲稿、做课件。在这一过程中,各组一起商议、讨论、交流、整合,做出学习成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写作能力;在上台展示的环节还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合作探究式的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有很多的领域值得教师去深入研究,我们应该继续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会学、乐学。

参考文献:

[1]陈跃华.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初探[J].语数外学习, 2012(6).

[2]陈丽.打破“一言堂”、归还学生“自主权”——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转换刍议[J]. 中国科教新导刊,2012(24).

[3]吕中旺.浅谈中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J]. 学生之友, 2009(11).

推荐访问:重在 方式 教学 学习 学生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